日前,解放日报刊发专题,作为“同家军”的品识文化CEO张晓亮受访回顾创业之路
杨浦“环同济知识经济圈”由一个核心圈、一个扩展圈和四个辐射点组成。“核心圈”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, 包括赤峰路、密云路、中山北二路、江浦路、控江路、大连路、四平路围合的区域,面积约2.6 平方公里。环同济生态圈内集聚了3000 多家设计企业,3 万余从业人员,是国内集聚现代设计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。这些企业大多由同济大学的师生所创立,被称为“同家军”。他们就读或工作于同济大学,在同济附近创立公司,几十年来始终没有离开过环同济的生态圈。品识文化的CEO 张晓亮十年前创立了她的第一家公司,初衷是想做城市更新和文化项目。当时正好赶上国内房地产市场大热, 公司成立前三年,年营收可达上千万。“公司存活下来没有问题,但接的大多是房地产项目,与创业的初衷相违背。”2012年,她退出了原有公司,回到同济读博深造。对城市更新的兴趣源自于2005年, 从同济大学毕业仅两年的她,碰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城市更新项目———上海红坊,这也是上海最早的一批城市更新项目之一。“从那时起,我感受到了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,城市里的人们涌现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,必然会促成一批以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更新项目。”当时上海的城市更新也处于起步阶段,这样的理念显得十分超前。2016年, 张晓亮博士毕业当年, 上海市首次扩大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范围。与此同时,国内房地产行业也进入下行期,城市从快速扩张转向了存量发展。于是,张晓亮的创业梦再次被点燃。她与十年前的创业伙伴赵璐博士一起,汇聚了一批来自同济的师长和校友作为初创团队。2019 年初,在同济大学科技园的支持下,品识文化公司正式成立。二次创业面临很多困难。城市更新类项目更青睐于大型国企和知名企业,对初创企业的疑虑较大。“作为一家初创民企,大客户对你是否有落地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带着问号,自然不放心把项目交到你手上。” 但品识文化没有放过每一个机会,对项目的精益求精和全情投入让他们在行业内建立起美誉度。
▲ 东堡山·华侨文博生态城-品识出品
近年来,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,甚至发展较快的二三线城市中,将存量建筑改造为文化类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多,这对从事城市更新领域的设计师们来说是一个机会。“过去作为设计师,我们始终是‘乙方’,只能参与项目的空间设计环节, 现在我们转变为建设方和运营方,参与了项目从前端设计建造到后端招商运营的全过程,更全面地从专业领域对项目进行把控。”张晓亮是1998 级同济建筑系本科毕业生, 从上大学到两次创业,她始终没有离开过环同济的生态圈。“当年同届同学里,目前创业的有10余人,大部分在经营与设计相关的企业。” 然而近年来, 她发现建筑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在发生变化。“过去我们毕业后会先到设计院历练几年, 有一定基础了再考虑到房地产公司。现在很多毕业生会选择直接进入房地产企业, 留在设计院的越来越少,设计圈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。”如今,建筑行业已经过了草创阶段,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。“今天的设计师要么走跨界路线,要么找到自己独有的创意方向或技术壁垒,让其无法被替代。”她认为,未来可能会有很多设计师转行,而纯设计行业的规模会逐步精简,门槛也会不断提高。